2015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65题,每小题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A.认识需要B.审美需要C.自我实现需要D.爱与归属需要【解析】D,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生长需要。2.远处行驶的汽车看起来很小,但人们并不认为汽车变小了,这体现的知觉特征是A.恒常性B.整体性C.理解性D.选择性【解析】A,知觉恒常性,是指知觉的稳定性或不变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称为知觉恒常性。3.一个病人听觉器官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语,该患者受伤的脑区域是(D.运动区【解析】B,感觉性失语症()又称“威尼克氏失语症”(')。病变位于颞上回之后部,由于其中储存的听觉语音记忆痕迹受影响,造成理解口语和口语表达困难。

此时病人听力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严重时答非所问,病人常滔滔不绝地独自说个不停,但用词混乱,使人无法理解。4.下列选项中,与有机体的呼吸、吞咽、排泄等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是(B.中脑C.延脑D.间脑【解析】C,延脑()脊髓的直接上延部分,是脑干的后段。延髓调节控制机体的心搏、血压、呼吸、消化等重要功能,延髓中的局部损害常危及生命,故被看作机体的生命中枢。延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许多感觉和运动纤维传导的必经之路。其中一些上行冲动能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对维持觉醒和产生睡眠有重要作用。向下的冲动参与了肌紧张和躯体运动的调节。另外,延髓内一些神经核团接受内脏感觉传入,参与内脏运动及腺分泌的调节。5.“马赫带”反映的感觉现象是(A.感觉适应B.感觉补偿C.感觉融合D.感觉对比【解析】D,马赫带,1868年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发现的一种明度对比的视觉效应。马赫带的发现推动了对明度和光强间的关系的心理物理测量。6.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棒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B.棒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具有较高敏感性C.锥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D.锥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解析】A,普肯野()现象:当人们从视锥视觉向视杆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波短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不同变化。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这种现象。例如,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普肯野现象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7.下列选项中,能够吸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是(A.刺激物的新颖性B.刺激物的强度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D.对注意任务的依从性【解析】D,随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随意注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受意识的控制,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调节的,它是一种意志的注意,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具有随意注意的能力既是注意力。良好的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强,能较好地接受自己的意识控制调节,具体表现在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能按需要的转移性。8.下列选项中,将明暗和阴影作为重要线索的知觉是(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深度知觉D.颜色知觉【解析】C,深度知觉的物理线索有:物体的遮挡(重叠),在前面的近,被遮挡者远;光亮和阴影的分布(明暗分析),近处物体显得亮,远处物体显得暗些;空气透视,近处物体轮廓清晰、细节分明,远处物体不清晰;线条透视,指对象在空间上的几何投影,大小相同的物体近的视角大,远的视角小。

因此向远方伸展的两根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9.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根点燃的熏香,开始你会看到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了一会儿,你会觉得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种现象是(A.动景运动B.诱发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解析】C,自主运动()是运动幻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我们会误认为它是一架飞机,其实这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运动。10.格列高里(R.L.)认为,人们除了依靠网像运动系统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以外,还依靠(A.特征觉察系统B.头-眼运动系统C.外周神经系统D.自主神经系统【解析】B,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还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或静止的特殊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来自身体运动时肌肉的动作反馈;也可能来自大脑发出的动作指令。有人假定人脑中存在着某种比较器或视觉稳定中枢,它是两种信息相互作用的场所。这种运动系统叫做头-眼运动系统。11.“小赵比小王聪明,小王比小李聪明”据此得出“小赵最聪明”的结论,该推理属于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C.类比推理D.概率推理【解析】C,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12.下列关于语言的表述,错误的是(A.语言是人际交流中使用的符号系统B.音位是语言中可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C.有限的词语和规则可以产生无限的语句D.音位能被组合成语素,语素能被组合成词语【解析】B,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这句话说明了词在语言中的作用,一是说词是能独立运用,二是说在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中,它是最小的。但说到独立运用,实词和虚词有不同的情况。就实词来说,它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13.“语言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沃尔夫(B.)提出的这一假设被称为(A.语言相对假设B.语言生成性假设C.语言概括性假设D.语言交互假设【解析】A,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两个部分:语言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语言相对论,即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

14.右图所示的是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A.缪斯—莱耶错觉【解析】A,这种理论与侧抑制相似。但我们认为,箭头起到了一定的透视作用,这种错觉应当从属于“大小恒常错觉 15.小王开车行驶在马路上,突然从路边窜出一条狗,此时他顾不上多想,迅速转动方向盘并急刹车,停车之后,他才感到自己的心砰砰乱跳,呼吸急促,觉得害怕,能够较好的 解释该现象的情绪理论是( A.詹姆斯—兰格理论 —巴德学说C.阿诺德的 “评定—兴奋”学说 D.情绪的动机 —分化理论 【解析】A,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 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即情绪刺 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 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 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16.托尔曼有关动机的观点是( A.对达到目标的期待是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B.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 C.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动机水平 D.诱因和驱动共同决定个体行为 【解析】D,托尔曼试图从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 程,从而解答有机体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

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只有搞清楚中介变量, 才能回答 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为什么能引起某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反应。 最初,托尔曼把中介变量划 分为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两大类, 前者本质上是就是动机, 后者则包括对客体的知觉、 再认 等。认知变量是对 “是什么 ”问题的回答,而需求变量则是对 “为什么 ”问题的回答。 17.个体的目标定位在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上, 认为达到既定目标就是成功, 根据成就 目标理论,该个体所持有思维成就目标属于( A.掌握目标B.成绩目标 C.效能目标 D.表现目标 【解析】A,动机的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个体 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另一种是成绩目标, 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18.小张在填报高考(课程)志愿时,有两所学校可选择,其中,一所是名牌大学,但 专业不理想;另一所是一般大学,但专业理想,小张犹豫不决,这种动机冲突是(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解析】D,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双趋避冲突,双重正负冲突,指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目标,但每个目标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的作用时,使人左 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

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 能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 19.下列有关幼儿概念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概念B.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C.实物概念的掌握先于数概念的掌握 D.所掌握的概念内涵往往不够精确 【解析】B,幼儿概括特点包括:( 1)概括内容比较贫乏,一个词只代表一个或某一 些具体事物的特征; (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 确,有时过宽,有时又过窄。数概念和实物概念比较起来,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因而在 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数概念比掌握实物概念晚些,也比较难些。 22.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 A.繁殖感B.亲密感 C.完善感 D.认同感 【解析】C,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第八阶段为老年期,从 50 岁直到死亡,发展任务 是获得完善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根据下列研究设计,回答 45-48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X(三种水平 X1 ,X2,X3 )和自变量 Y(两个水平 Y1 ,Y2) 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第 一组:先做 X1Y1 ,再做 X1Y2 X2Y2,再做 X2Y1 再做X3Y2 A.组间设计B.组内设计 C.区组设计 D.混合设计 【解析】D,混合设计是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

它要求一个自 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如被试内设计处理,而另外一个自变量则可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 即被试间设计。 为被试内变量,所以此实验设计为混合设计。46.其中组间变量为( A.XB.Y C.X 都是D.X 都不是【解析】A,第一组被试只接受 X1 水平的处理,第二组只接受 X2 水平的处理,第三 组只接受 X3 水平的处理,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所以 A.10B.20 C.30 D.40 【解析】C,本实验设计中共需要三组被试,每组人数要求相等,那么总人数一定要是 的倍数。48.不宜采用该实验设计情况是( A.X为智力水平 B.Y 为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