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复习备考系列第二辑《流程题的命题依据》
阅读链接: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每个阶段的目标和要求都有不同,具有进阶性。我们教师要研究每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和策略,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但事实上,却有不少的老师由于教学思维囿化,对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熟视无睹,主要表现为没有教学变革的勇气,以一已的不变应中考的“万变”。没有明确的目标方向,依靠的是学校下发的教辅资料和外购的各类测试题,却参不透看不懂讲不出题目蕴藏的“幕后故事”。
一、教材中的流程题
科粤版的故事
鲁教版的故事
通过对教材体系的理解和分析,我们找出初中化学流程题的命题源由,其与实验仪器题、实验表格题、实验创新题、实验制备题、实验探究题()相比,更注重于化学与生产相结合的考查,所以命题并不是“无本木无根水”,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要及时更新。
学科理解是指教师对化学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的认识,它不仅仅只是对对化学知识进行本原性的追问,形成结构化的认识,还包括对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理解。基于学科理解,就需要人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我们会从宏观现象入手积累大量感性经验,然后过渡到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的解释,最后到符号的表征。尽可能遵循宏观-微观-符号的顺序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进阶性。类似的“结构-性质-用途”、“观点-理由-证据”、“建模-用模-固模”、“反应起始-转化-终态”等等。
二、设计中的流程题
流程题是将化工生产过程中主要生产阶段以流程框图形式呈现出来,涉及的知识包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等化学问题。流程题最重要的考查,就是化学思维,也就是化学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学生要培养证据意识,并对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证据推理是化学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学生必备思维,从逻辑关系来讲,先有证据,后有推理,即先收集证据再进行推理。流程题命题也正据于此。
1.化学思维要求
根据探究实验的“八步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合作展示-交流评价),流程题的设计者力图考查的,是考生在解决“复杂情境下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三种能力,一是在探究中提出问题或猜想的能力;二是设计和实施科学试验的能力;三是解释和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的能力。更详细的细分,可按下列六种能力水平来考查:
(1)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2)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
(3)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
(4)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
(5)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
(6)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化学思维可视化
化学思维的可视化是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图像、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化学概念更加具体和直观。理解化学概念和操作原理。用化学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在深刻理解了化学原理之后,在实际应用时,恰如其分的进行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从流程题图的设计中,可以找出命题点:
(1)原料到产品的生产原理、化学原理:
涉及的过程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难溶物转化、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等。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
(2)流程中的实验操作:
主要涉及混合物的分离,如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分液、萃取、蒸馏等重要物理操作。产品中杂质离子的检验、判断除杂试剂的选取、用量的多少等。洗涤、干燥、验证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等。
(3)从定性到定量:
联系原料纯度(质量分数)、转化率、损失率、产率等计算产品质量。
(4) 对生产工艺的评价:
是否环保(对环境的影响)、生产成本高低的判断、原料获取的难易程度、能耗的高低、反应条件的控制、原料利用率的高低、循环物质的判断、废液处理等。
综上,中考试题流程题,应该是源于初中教材内容,以化学与生产、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未来的“新、奇、特、宏”的情境,将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并根据生产流程中有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挖坑”、“设陷”、“放套”等步步设问。
流程题一出,那些思维固化、熟视无睹、机械刷题的学生将被固化所陷、陈见所囿、被机械所累,从而在中考选拔中考查并剔除化学观念不清、化学思维不明、化学探究不会、化学责任感不强的考生。
其他后续内容敬请关注本复习备考系列第三辑《流程题的考查角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