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无论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倡导好奇心为根源的“爱智慧”,都指向乐于学习的教育目标。本研究旨在从教师注意视角,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如何构建趣味情境,营造兴致盎然的轻松数学教育环境,让孩子在“玩”数学中,将情境兴趣转化成个体兴趣。

趣味数学题一百道_趣味数学24点100题_趣味数学题

1. 研究背景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毕达哥拉斯学派将认识万物之学定义为“爱智慧”,是激发好奇心,以惊异为根源的精神的生殖力和创造力。但现实中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比比皆是,数学面目可憎,学生兴趣索然; 家长辅导孩子数学甚至达到了“剑拔弩张”之情状。如何营造兴致盎然的轻松数学教育环境,似乎成为一个颇具挑战的社会性话题。

王灿明(2020)研究“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时指出,对情境教育的不懈探索,让李吉林越来越重视情感的作用。一开始趣味数学24点100题,她将情感作为情境教学的“动因”,后来又将它看成情境教学的“纽带”,最后将它视为情境教育理论的“命脉”。因而,以调动学生情绪为中心,激发学生兴趣,成为教学情境设置的关键,因而趣味情境设置成为本研究中心话题。

2. 理论架构

2.1情境兴趣与个体兴趣

什么是兴趣?赫尔巴特将学习兴趣定义为主动性,它与漠不关心相反,是个体在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欲望冲动。

杜威认为兴趣“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 ,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兴趣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兴趣是儿童的需要与教学环境的营造。杜威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发现一个儿童的急迫需要和能力,我们又能够提供一个有材料、有用具、有资料的环境——自然的、社会的和理智的——以指导它们恰当的运作,我们就不需要去考虑兴趣。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蒂(Hidi,S.)将兴趣分为个体兴趣( )和情境兴趣( )。个体兴趣类似于学生主体因素,一般指个人倾向或偏好,它以人的知识、价值观及积极感情为基础,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情境兴趣类似于教学环境因素,一般指学生被教学中的某些条件、刺激所吸引,如复杂性、新颖性、不确定性、冲突性等内容,但这种吸引往往不够稳定或持久。

海蒂认为,从情境兴趣到个体兴趣,大致要经历情境兴趣的激发、维持、个体兴趣的萌芽与成熟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其独特的特征、发展趋势以及促使兴趣由低阶段向高阶段转化的条件。

2.2 学习兴趣与教育相互作用的现象学原理

现象学所研究的既不是单纯的主体,也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在主体向客体投射的意向性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所构成的世界。

按照现象学观点,教育情境是焦点,兴趣是边缘域,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也可以运用图1展现出来。

趣味数学题一百道_趣味数学24点100题_趣味数学题

图1:边缘域与焦点关系示意图

从图1看出,教育影响对个体兴趣不能直接产生作用,需要个体能动加工,也就是被认知评价后,才能作用于边缘域以决定是否形成学习兴趣。决定学习兴趣的是主体对该教育影响的解读、评价或归因。它们之间是情绪建构理论的“激发事件—— 认知评价——情绪结果”关系。海蒂认为,“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引起并建构了相应的情绪体验”,而学习中积极的情绪体验正代表着学习兴趣的可能。

3. 案例研究

,Paul(2001)研究显示,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有赖于激发学生产生“有趣”的体验,有赖于教育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重要而有价值的,有赖于教师采取深入浅出或通俗易懂的教学策略,有赖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本研究从真实教学案例分析出发,探求影响趣味数学情境设置,激发学生个体兴趣的可能的教学因素。

标题:从课本到“数学疑云”:柯南再显身手

悬疑故事引入:(营造情境兴趣)

趣味数学24点100题_趣味数学题一百道_趣味数学题

米花町在商店街举行“首次跑腿”少儿跑腿大赛,参与者们要独自按照清单上的商品逐一跑腿购买,最快购买完成并返回七点米花公园的小朋友获胜。……

趣味数学题_趣味数学题一百道_趣味数学24点100题

柯南和小伙伴组成的少年侦探团作为记录者参与其中,追随步美家附近的小宏。可是在参赛过程中小宏却被什么人狙击,离奇失踪了。(激发好奇心,调动情绪)

趣味数学题_趣味数学题一百道_趣味数学24点100题

柯南他们分头搜寻商店街终于在一个小路上发现了小宏的身影,正要追上去却被一辆货车拦住了去路,只有快速通过四道关卡才能移开货车追上小宏,他们能否成功帮助小宏脱险呢?

他们需要解决的关卡:

关卡1:找出“漏网之鱼”:班上有40个学生,学号分别是1、2、3、…、40。一次数学考试结束后,老师清点试卷时发现竟然只有39张卷子。如果不借助任何工具,仅通过依次查看每张卷子上写的学号,怎样才能找出没交卷的那位同学的学号?

柯南解法:学号和=1+2+3+...+40=820

减去看到的学号

820-学号-...-学号=?

剩下的数就是缺失的那个学号

巧用总和加、减法解决了难题!(全局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关卡2:估算时间:周一早上8:00至9:00之间的某个时刻,爸爸从家出发去上班,此时手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下午2:00至3:00之间的某个时刻,爸爸回到家,此时手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正好指向完全相反的方向。那么爸爸从出发到回家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趣味数学24点100题_趣味数学题一百道_趣味数学题

(下面的问1、2、3、4、5属于精巧性提问)

问1:分针走一圈需要60分钟,时针走一圈需要=720分钟,能算出分针、时针的速度吗?

时针速度=360°/720=1/2(度/分)

分针速度=360°/60=6(度/分)

爸爸出发的时刻:上午8:00至9:00之间的某个时刻,时针和分针重合。

问2:从8点开始,需要多少分钟,分针追上时针?

趣味数学题_趣味数学24点100题_趣味数学题一百道

问3:分针比时针多走几度?8x30=240度

分针-时针重合所用时间为:240/(6-1/2)=480/11分钟(除法意义、行程问题意义)

所以爸爸出发时刻是8点480/11分

趣味数学题_趣味数学24点100题_趣味数学题一百道

问4:从2点开始,需要多少分钟分针追上时针并与时针反向?

趣味数学题一百道_趣味数学24点100题_趣味数学题

问5:分针比时针多走几度?

2x30+180=240度

分针时针反向状态所用时间为:240/(6-1/2)=480/11分钟

所以爸爸回家时刻是14点480/11分

总之,爸爸出发时刻:8点480/11分 爸爸回家时刻:14点480/11分

从出发到回家一共用了:14点480/11分-8点480/11分=6小时(运用真实时钟图片,与学生生活场景联系,建立新旧知识关联)

关卡3:服药难题

奶奶每天要同时服用外观一样的A、B两种药片各一粒。一天,奶奶不小心多倒出了一粒B药片。现在她手心上一共有三粒药片,并且她无法区别哪个是A,哪个是B。请问如何才能严格遵循药方服用药片趣味数学24点100题,并且不能有任何的浪费?

趣味数学题_趣味数学24点100题_趣味数学题一百道

再取出一粒药片A放在手心

趣味数学题_趣味数学题一百道_趣味数学24点100题

(全局观念激发兴趣,生动图片展示真实尊老爱幼生活场景,帮助奶奶解决难题,获得个人成就感体验)

关卡4:切割游戏

一个长方形蛋糕被切去1个角,还剩几个角?

趣味数学题一百道_趣味数学题_趣味数学24点100题

讨论:

趣味数学24点100题_趣味数学题一百道_趣味数学题

蛋糕角越切越多!(用认知疑惑激发个体兴趣萌芽)

趣味数学题_趣味数学题一百道_趣味数学24点100题

故事结尾:柯南成功通过4个关卡,顺利帮助小宏脱险啦!(前后呼应,维持情境兴趣)

4. 教学建议

兴趣犹如“一双看不见的手”,通常居于言说的幕后进行着操作。那么,怎样的“巧手”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体兴趣的养成呢?

4.1 尽可能建构有丰富个体体验与评价的教学活动

兴趣养成需要经历情境兴趣的激发、维持、个体兴趣萌芽、成熟等四个阶段。从情境兴趣转化为个体兴趣,特别需要个体能动参与。教师应尽可能建构个体参与感、体验感强的教学活动,扭转学生对数学枯燥无味的看法,乐于“玩”数学。

4.2 用精巧性提问创设趣味情境

认识到情境兴趣与个体兴趣的差异趣味数学24点100题,教师注意的关键是挖掘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能动性。平时注重搜集饶有趣味的数学实际问题,并尽可能精巧设计提问,拉近学生生活,启发思维,从畏惧数学思维的泥潭中走出来,使得“做数学”变得津津有味。

4.3 注重情境与知识的转化

情境与知识的转化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是形成个体兴趣的关键。情境-知识转化首先以数学概念为基础,是建立在对概念理解的意义之上。比如本案例研究中关卡2的行程问题、除法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体现全局观价值,站在全局视角看待问题。比如本案例研究中关卡1、3都蕴含全局观念。不拘泥于细节,从整体出发解决问题,给人豁然开朗感觉的整体观,让学生体验驾驭感、成就感。